365 com线路检测
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计划
一、围绕中心,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12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2012年,我市人社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社厅的关怀指导下,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紧紧围绕“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的总要求,坚持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就业民生工作扎实推进。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45379人,完成任务的103.1%,城镇登记失业率2.62%。一是劳务对接促转移。加强与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劳务对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224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1%;转移就业3409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3.3%;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为73.25%。实施“春风行动”,举办与中山、惠州劳务对接企业用工招聘会。全年共计举办各类招聘会73场,提供岗位53431个,推荐就业11350人。二是政策倾斜促就业。制定《2012年汕尾市推进扩大就业工程工作方案》,启动“一企一岗•互济共赢”活动和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三是创业带动促帮扶。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重点帮助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家庭的就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16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5.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87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4.1%。促进各群体实现创业205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2.8%。四是建立基地促发展。建立市级、城区、海丰、陆丰和陆河5个劳动力培训基地,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开设培训项目,培训就业工作有序开展。建成了市高技能实训基地,填补了我市技能培训硬件建设方面的空白。
(二)完善社保体系,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一是社保扩面征缴有新增长。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110863万元(不包括城乡居民征缴的社会保险基金)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102.34%,比2011年同期增收15171万元,增长15.85%。支付各项社保待遇13.4亿元,其中支付企业养老待遇6.19亿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确保了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二是社保待遇水平有新提高。调整2012年度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调整增加额为138.86元,调整后全市人均养老金为1263.51元,比2011年增加139元,增长12%。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每人从2011年20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促进城乡居民参保;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平均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封顶线分别达到21.6万元和13万元;特定门诊病种从原来的5个扩大到12个,报销比例也适当提高,有效防止了参保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新推进。至11月底,全市16周岁及以上参保人数84.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100%,其中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领取养老金待遇人数27.6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0%。提前1个月完成了2012年我市十件惠民实事下达的任务,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此外,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35.4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我市年度任务的103%和114%。四是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新进展。全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9.597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0255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63.5721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的105.8%。五是基金监督工作有新成效。不断加强基金监督,确保各项基金专款专用,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有挤占、挪用现象。六是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迅速,我市57个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所,有30个已新建、改建办事大厅、办公楼,其他27个全部开工在建。12333电话咨询服务平台正式对外开通。分三期进行的“金保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1442万元,二期工程正加紧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工作取得新突破,截至年底共发行70.31万张。
(三)加强人才引进与开发,人才服务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2012年全市接收报到的应往届毕业生8509人,比2011年同期增长13%,其中94%的毕业生已就业,比2011年同期增长3%。组织用人单位引进急需人才,2012年共引进高校毕业生6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600多个。二是强化全民技能提升培训。组织63850人参加职业培训,完成全年计划的106.4%。技校招生2312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5.1%,技校在校生达到6112人。组织9025人参加技能鉴定,7675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加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及高技能人才入户工作。全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5512人,完成目标任务100.2%。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一是组织做好2012年度公务员考录工作。全市乡镇公务员报名3721人,录用198人,县级以上机关公务员报名3027人,录用205人。二是大规模培训干部,举办各类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69期次,共4.6万人次参加培训。三是组织各类职称评审1200多人,获得通过900多人,各类职称考试5000余人次,未发现违规现象。四是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公务员日常管理、工资福利、军转干部等工作。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权维稳工作不断巩固。一是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全市累计建立示范点19个,参加创建企业总数达到1763个,职工人数97645人,全市参加创建工程的企业达到企业总数的36%,符合创建标准的示范区达到20%,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二是加大仲裁调解力度。全市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58宗,其中立案受理56宗,调解结案102宗,案件涉及劳动者633人,涉案金额966.19万元。劳动争议处理结案率99.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全市批准成立单列设置仲裁院5个,完成了省厅下达县级单列设置仲裁院70%的目标任务。三是加强信访维稳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受理信访和举报投诉事项833宗,涉及人数3473人次,为3723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等待遇984.1万元。共处理30人以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15宗,涉及人数798人。四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检查工作。2012年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2987户,涉及劳动者44.7万人次,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579宗,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和用工手续2.5万人,督促117家用人单位参加社保或缴纳社保费。
此外,全市人社系统党建、纪检监察、机关服务效能建设、人事、扶贫、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还有一部分单位、个人在今年的全省人社工作会议上得到了表彰。
二、审时度势,适应发展,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和挑战
2013年我市人社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受各类客观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市就业、劳动关系、社保、人事等多个方面将承受巨大压力。
(二)党的十八大对就业、社保、人事等多项涉及民生领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我市人社工作基础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一是全市公共就业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基金支付压力较大;三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引进、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四是技能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人事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六是信息一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内部系统互不关联、互相割裂、数据难以共享问题仍然存在。
要圆满完成今年的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重点构建汕尾与国内外人力资源市场通道,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继续构建和畅通这条外接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内接人力资源加工厂的“人才高速通道”。要引进、扶持、培育一批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公司,如世界500强全球人力资源供应商排名前列的任仕达人力资源公司等,弥补政府资源和力量的不足。通过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解决我市发展的人才瓶颈制约。继续深入实施与深圳市人社局签订的深汕人力资源合作协议。
二是更加注重政策的制定和充分应用,重点加快技师学院及各类培训基地建设,打造技能人才培训品牌“工厂”。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对接,提高对上级制订各项政策的敏感度,根据我市实际,适时介入,提前做好前期相关准备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特别是项目资金扶持。去年我们抓住省在技工学校、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等方面扶持政策这个机遇,争取了一批专项资金。今年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
三是更加注重专项资金的盘活,重点用好用活上级就业专项补贴资金。要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引领作用,去年我们盘活了就业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促进就业的作用。另外要以订单式培训为着力点,利用培训补贴资金鼓励符合资质的社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努力完成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任务
2013年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社工作新方向、新要求、新举措,以百倍的信心与十足的干劲,迎难而上,明确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成效。
2013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的核心任务,以全面建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强市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精神,促进和扩大城乡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全面完成2013年各项任务指标。具体要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力争201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成功创业2100人。一是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新的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抓好小额担保贷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税费减免等积极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南粤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和“春风行动”、“南粤春暖”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帮扶力度。二是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拓展就业岗位。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拓展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创业活动。进一步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积极实施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扩大涉农培训补贴范围,完善培训项目分类补助办法,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62万人。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以建设“一网四库”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企业在岗人员信息库、企业空岗信息库、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失业人员信息库为目标,重点推进镇街、社区(行政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建设。扩大就业和失业监测面,完成全市就业监测60家,失业监测30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年底实现90%的镇街和70%以上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联网。五是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整合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建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
(二)大力提升全民社保质量水平,完善统筹城乡社保体系。
力争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2.3万、290万、15万、16万、12.5万人。一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成果;以社会保障卡为基础,继续推进“一卡通”功能建设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建设全市集中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二是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加大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力争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5%,确保待遇足额发放。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调整2013年度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解决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倒挂问题。巩固和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60周岁及以上老人养老金按时发放。做好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和解决农垦企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启动医保新模式。加大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力度,启动与基本医疗保障相衔接的商业保险办法,创新商业机构经办医保管理服务,培育形成由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参与的医保经办管理新模式。四是提高保障待遇水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使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力争达到40万元,城乡居民支付限额力争达到30万元。城镇职工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力争达到85%,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5%。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和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五是增强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保障能力。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将工伤保险覆盖到事业单位,扩大工伤保险受惠范围。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继续开展职业康复试点,完善工伤康复早期介入机制和省市两级资源共享机制。六是加强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分析制度和基金预警机制,定期评估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形势和社会保险制度执行状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制度,完善待遇领取资格审验和稽核办法,重点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次性缴费业务专项治理的清查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安全,提高基金运行效率。七是加强管理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公共平台建设,认真总结推广海丰县梅陇、可塘两地基层平台建设的经验,加强资源整合、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员充实和检查考核,做好收尾工作,务必按照省的建设要求和标准抓紧完成,并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延伸到基层乡镇、行政村。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建设,提高社保卡的应用水平。继续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点建设工作。加强基层医保经办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窗口服务质量,提高12333咨询平台服务水平。整合原基层劳动保障所和新农合经办机构。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一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建立全市多级人才需求数据库、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高级人才跟踪服务制度和人才项目检查落实制度。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二是积极推进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的培训工作,联系教育、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分类指导,分别培训、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带头创新创优。三是加大力度培养技能人才。全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在岗职工普惠制技能培训,落实劳动力每晋升一个技能等级给予一次培训补贴政策,探索建立“技能储备”制度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设劳动力技能提升信息库,积极推动远程职业培训,组织职业技能竞赛,确保完成全年各种培训达到6万人;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四是做强做大技工教育。积极实施“校企双制”、“弹性学分制”等政策,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扩大中职免学费范围工作,把陆丰市技工学校建设成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计划。组织实施2013年“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等基层就业活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加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的服务和管理,落实“三支一扶”服务期满人员的就业措施,通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举办招聘会、安排就业见习、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确保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实现就业。
(四)加强规范人事管理,建立更具活力的机制体制。
一是加强公务员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调转任工作,加快实现公务员考录报名、资格审核、调剂补录和录用审批网络一体化运作。规范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完善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办法,组织实施2013年公务员招考录用工作。按照省出台的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非领导职务的设置和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以领导干部和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为重点,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公务员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继续做好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严格控制和规范管理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配合市委组织部、市人大选举委、市政府办做好有关市管干部的任免工作。认真做好市直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职位管理、副科职位任免备案和调转任工作。二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执行省厅出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试行办法、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工作规则和特殊岗位管理办法。积极探索解决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性饱和、拓展管理岗位晋升通道和规范“双肩挑”等问题。建立全市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平台。健全人事考试风险防控机制。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确保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登记率99.9%。三是要继续加强职称评审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严把评审标准。四是稳步提高各县(市、区)公职人员津补贴工作,部署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按省的要求,各县(市、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资金,进一步提公职人员的津补贴标准。各县(市、区)按照省的部署和市的批复、通知,尽快组织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兑现工作。市直将部署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五是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编制2013年军转干部安置计划,继续做好营级以下军转干部统一考试安置,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推进团级及专业技术9级以上军转干部考核选调安置工作,切实提高安置质量。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以及军转干部培训工作。
(五)加强综合监管调处,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是加快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力争在2013年底前各县(市、区)50%以上企业参加创建工程,35%的示范点达到创建标准。二是加强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执法工作。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契机,加大劳动监察执法检查力度。将日常巡查和用工服务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加强对县(市、区)企业的抽查和督查工作,推进县(市、区)劳动监察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三是组织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全面推进“两网化”建设和劳动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针对非法用工、拖欠农民工工资、使用童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加强对劳动用工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加大排查和打击力度。四是加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力度。建立全市调解仲裁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全面推进仲裁程序规范化、仲裁文书标准化、内部管理制度化建设,仲裁结案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加大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力度,建立重大劳动人事争议应急协调机制。加快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单列设置和实体化建设,力争全市县级仲裁院100%组建完成。五是加强劳动保障信访和维权维稳工作。完善市、县、镇三级劳动保障信访投诉网络,争取12333向县(市、区)延伸。加大信访工作投入力度,推进信访窗口标准化建设和网上信访工作。开展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和积案清理工作,及时调处矛盾纠纷。健全维稳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六是进一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完善积分制入户和高技能人才入户政策文件,加大宣传和发动力度,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协调,简化、公开办事流程,把积分制入户和高技能人才入户做为日常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完善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异地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定期督促检查制度,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